
岫巖禾谷田園綜合體基地以岫巖滿族自治縣禾谷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簡稱禾谷農業)和岫巖滿族自治縣雅河辦事處洪家堡村為依托。
禾谷農業創建于2016年11月,公司注冊資本金3000萬元,是一家集種植、科技、生產加工、貿易為一體的特色農業產業化企業,公司于2016年成立了董事會,優化組織結構,建立了公司生產和研發團隊,建立了現代創新型企業管理制度,引進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技術研發團隊,規劃了公司以生態旅游為主導、特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為核心的主導方向。
1、種植與休閑旅游觀光基地:2850畝
(1)玫瑰種植與休閑旅游觀光基地:利用養殖場厭氧發酵后的沼液、設施食用菌培養基廢料有機肥,以集中旅游區坡耕地為主,種植集觀賞、食用于一體的四季玫瑰200畝。
(2)藥用植物種植與休閑旅游觀光基地:利用利用養殖場厭氧發酵后的沼液、設施食用菌培養基廢料有機肥,以集中旅游區平地耕田為主,種植集觀賞、藥用于一體的草烏頭、金銀花、金蓮花、白鮮、北蒼術等200畝。
(3)食用植物種植與休閑旅游觀光基地:利用利用養殖場厭氧發酵后的沼液、設施食用菌培養基廢料有機肥,種植集食用、觀賞、采摘與采收于一體的桔梗、雪蓮果、篤斯越桔(藍莓)、歐李、軟棗獼猴桃、刺梨、冬棗等300畝。
(4)設施種植與休閑旅游觀賞基地:建設50棟冷棚用于滑子蘑種植和新奇特植物資源培育,建設30棟冷棚和10棟暖棚用于綠色蔬菜種植、種苗繁育。其中冷棚每棚占地面積1畝,暖棚每棚占地4畝,合計120畝。
(5)林下生態種植基地:以現有山核桃資源、林下淫羊藿資源為核心,結合新型山野菜長白楤木林下種植,建立天然次生林高效生態培育技術體系,占地2000畝。
(6)配套設施建設
道路建設:主道路15公里,機耕道10公里。
蓄水池及滴灌系統建設:3個蓄水池,共1000m3。
冷庫:3000㎡。
倉庫:2000m2
生產機械:耕作機械、施藥機械、鋤草機等。
環保公廁:9座,每座100m2。
上述配套設施占地按30畝計。
2、中科禾谷林下經濟聯合研發基地:300畝
與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合作建立“中科禾谷林下經濟聯合研發基地”,主要包括:
(1)生態種植試驗基地:持續引入果、菜、花、藥等預期市場價值較高的新奇特品種,開展以輻射誘變、野生選育等為核心的新品種選育工作,以優質、高產、綠色或有機為目標的生態培育技術研發等工作,占地250畝。
(2)組織培養、扦插等無性快速繁殖基地:針對市場規模與增效潛力巨大、繁殖系數偏低的果、菜、花、藥等經濟植物,開展組培與扦插快繁、組培脫毒等研發工作,建立組培實驗室與組培工廠、煉苗與扦插冷棚,占地50畝。
(3)生態產品工藝試驗基地:與食品加工廠結合,建立新型食品、功能食品中試研發平臺,直接服務于食品加工廠生產工藝需求。
3、生態養殖與休閑旅游觀光基地:40畝
(1)小動物養殖與休閑旅游觀光基地:10畝
(2)梅花鹿養殖與休閑旅游觀光基地:10畝
(3)觀賞魚與沙灘休閑旅游觀光基地:10畝。
(4)獸醫防疫室:100㎡(含防疫、檢測及消毒等設備)。
(5)環保、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大型沼氣工程(厭氧發酵池800m3,貯氣柜100 m3,集水池、酸化池、沉淀池及儲液池等設施180 m3,生物氧化塘1200㎡,大型沼氣工程設備購置及安裝),無害化處理設施150?m3??傉嫉孛娣e按10畝計。
4、游步道及觀景亭
(1)游步道:3200?m,以步行、電動觀光車為主,路寬(含兩側景觀)10 m。
(2)玉石文化觀景、休息亭:8座,每亭占地面積100m2。
5、現代食品、功能食品加工基地及科研辦公用房建設
(1)辦公室:1200㎡
(2)宿舍:800㎡
(3)科研實驗室:600㎡
(4)檢測實驗室:400m2
(5)食品、功能食品廠房:5000m2
(6)食品、功能食品生產線:5套
(7)科研、檢測設備及辦公設備
6、服務設施建設
(1)停車場:800 ㎡
(2)防護網:20 000 m
(3)民俗食宿用房:20 000 m2
(4)演藝廣場:2 500 m2
上述建設內容中,1、3為農業產業文化景觀、休閑聚集整合區,2為創新發展區,4、5為文化景觀與休閑聚集融合區,6為產業增效區,7則以綜合服務區為主。
5、?項目總投資與資金籌措
(1)、項目投資總額
本項目投資總額6.70億元,其中:公共工程建設0.81億元,種植產業投資0.61億元,林下養殖產業投資0.05億元,加工產業投資0.11億元,旅游產業投資3.19億元,流動資金1.78億元其他費用0.23億元。
上述流動資金占總投資比例的26.57%。
(2)、資金籌措
項目投資總額為6.70億元,其中:建設單位自籌資金3000萬元,申請上級補助資金3.0億元,計劃申請銀行貸款3.40億元。
?6 、項目建設目標
本項目遵從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科學發展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玉石文化傳統、特色經濟植物資源,凸顯區位優勢和地方產業需求,遵循農業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基本原則和理念,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與體驗式旅游業,建立林農復合經營模式,林藥、林花、林菜、林果、林禽、林畜多元復合經營與種養模式,把多效益和多種經營項目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按“整體、協調、循環”的原則,把發展農業生產與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吸收當地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與技術創新,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對項目區進行田園綜合體建設,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從而把項目區打造成一個集現代農林業綜合開發、休閑、觀光、體驗旅游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生產發展項目,以此帶動和示范當地農民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確保企業經營所在村以及周邊鄉鎮在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把生態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在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綠色農產品日益增長需求的同時,促進區域經濟與生態平衡發展,增進民生福祉,推動農村經濟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為鄉、縣、市乃至整個遼東林區鄉村振興戰略與可持續發展戰略樹立典范。